为让红色文化成为民族团结的鲜活教材,使革命精神在各族群众心中扎根生长,7月上旬,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石榴芯向党”实践团组织院内少数民族学生走向全国各地的红色地标,通过主题宣讲、采访调研、实地走访等多样形式,让红色故事在各族群众中流转,让团结精神在红色沃土中扎根,用接地气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团结力量。
馆内宣讲,解码团结密码
白族成员邓云芳在王若飞纪念馆开展主题宣讲,以革命先烈的奋斗事迹诠释红色文化中的团结内核。她围绕“红色基因里的团结密码”,细致讲述了王若飞等先烈在革命历程中团结各族群众、共克时艰的故事,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讲到团结奋斗的使命,让在场的各族听众在革命往事中感受到红色文化对民族团结的凝聚作用。这场宣讲让听众深刻感悟到红色基因中“团结一心”的力量,为各族群众共筑团结之墙注入精神动力。


红船畔讲,重温军民情深
仡佬族成员符丰在嘉兴红船旁化身志愿者,向游客讲述长征路上各族军民互助情深的故事。他指着红船模型,结合史料讲起红军过草地时,藏族同胞送青稞、彝族群众护伤员的细节,把“各族军民一家人”的温暖场景还原得真切动人。游客们听得认真,不少人表示从故事里感受到了团结能战胜一切的道理,这正是红色故事的力量。符丰的讲解让听众在历史细节中体会到民族团结对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红色故事的鲜活传递,让团结精神在游客们的心中悄然生长。


服饰映史,寻访鱼水记忆
白族成员李娇雪身着民族服饰,来到红军长征途经的村寨,走访老教师何老师,记录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互帮互助的往事。何老师讲述了当年红军住村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村民修农具的往事,李娇雪边听边记,还和老教师一起将这些故事编成民族语言的小段子。何老师的细致讲解,让李娇雪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坚定了她维护和传承红色精神的决心。

重走长征,回望初心足迹
团队成员李娇雪和阚欣雨走进云南鹤庆红军长征公园,循着红军足迹重走长征路。她们静静地伫立在纪念碑前,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红军路过时的身影。那些军民互助的画面,在脑海中愈发清晰。每迈出一步,都好似在与历史对话。沿途的旧址、斑驳的标语,都在诉说着当年红军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这段回望之旅,让红色记忆更深刻地烙印在心间,也让她们更加明白,传承这份精神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从纪念馆里的思想共鸣到红船边的情感触动,从民族服饰映衬的走访到长征路上的初心回望,实践团的每一步行动都在让红色文化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精神桥梁。各族群众在红色故事中增进认同,在团结精神中凝聚共识,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机。
此次活动既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也是一场深刻的红色文化传承实践。红色故事在流转中拉近了各族群众的心,让团结之花扎根沃土;对实践团成员而言,在亲历红色足迹的过程中,他们既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锤炼了用行动传承精神的本领,真正让青春力量成为红色基因的 “传火者”、民族团结的 “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