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寻访非遗大师,探索传承之道——淮阴工学院今我来“丝”团队赴华阴老腔剧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时间:2024-07-29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常佳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725日,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今我来“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陕西华阴老腔剧院,拜访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老先生,探寻非遗传承的奥秘。

张喜民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阴老腔皮影戏第十代传承人,曾参加央视春晚演出团队到达剧院时,剧团的排练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条凳胡琴齐响起,激昂紧凑。皮影随节奏舞动,气势汹汹。已经77岁高龄的张爷爷精神矍铄,抬手一吼,众人复合,磅礴洒脱。成员们在震撼中观看了一场如此酣畅淋漓的演出,待排练毕,成员们有幸与张爷爷进行了深入交流。

华阴老腔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艺术表现上,还体现在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当被问道华阴老腔最大的魅力何在时,张爷爷自豪地表示,首先它听起来慷慨激昂,极具震撼力,就好比是毛主席那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其次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的现状下,张爷爷认同不仅要保留传统老腔之精髓,还要融入新时代之元素,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观点。对此,张爷爷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将华阴老腔与琵琶结合。虽然二者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但其结合是风格融合的创新。在保留老腔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引入琵琶的细腻音色和丰富表现力,使得音乐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立体和多元。既为老腔的唱腔增添一抹亮色,又通过其独特的演奏技巧,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对于青年人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张爷爷的建议是更多地希望能够焕发新的色彩和活力。他说:“学习老腔要学好,哪怕会几句都可以。青年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要坚持不懈,有些时候压力很大,可以用老腔的方式进行发泄出来“喊两声”心里也会很舒服。”非遗从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不应被置之高阁,要让它“活起来”。谈及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他强调传统非遗必须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根本与精髓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近两个小时的交流中,张爷爷永远保持着神采奕奕,将对华阴老腔的热爱与其传承的热情具象化。今我来“丝”实践团队将带着收获,继续踏上探寻中华非遗之路,探索非遗传承之道,宣扬非遗传承之责。  


Copyright 淮阴工学院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 ICP 备:1003313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0102000208号